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已经成型,特高压交流电压成为国际标准电压,连续多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
信息高效处理:信息加通信技术,推动数据分层次高效、安全、共享。【输电智能系统应用】依赖基于昇腾AI处理器的华为Atlas 200 AI加速模块,线路杆塔具备端侧智能分析能力,并可以与云端联动实时更新检测算法,彻底解放人工值守,将机械入侵、线路异物、鸟巢等风险信息及时回传到监控中心,,提高运维人员工作效率5倍以上。
【为什么建设输电设备物联网】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和电压等级的提高,输电线路运维面临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三跨隐患治理工作艰巨、老旧线路安全运行风险大和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等主要问题,对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造成极大考验。人机交互、应用便捷灵活:支撑电网业务精益化管理,支撑战略新兴业务便捷灵活。有效缩短监控空白期,做到输电线路实时的在线监测分析,检测到异常现象主动报警上传,大大缓解回传通信的网络压力,降低整体设备的功耗,提升输电线路的安全水平。而对易发生机械入侵、烟火、外飘物等隐患且对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影响较大的特殊场景,需要快速预警,如需缩短拍照间隔至1分钟,实时回传图片,系统整体功耗及回传带宽将提升约30/60倍,实现难度较大。2.前端算法精度低:传统前端在线监测设备需要考虑到实际硬件算力水平和低功耗要求,使得前端算法受限于模型框架的限制,精度较低,无法达到识别精度要求。
华为将持续助力智能电网和智慧电厂的建设,并致力于成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各大发电集团数字化转型的一站式ICT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优选合作伙伴。输电设备物联网是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没能做出正面贡献,中国知识界(的主流)反而低估了21世纪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意义,低估了这一时期所同步实现的技术进步,并制造了以质量来否定速度与规模、以创新来否定投资的强大舆论,误导、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最早的超超临界百万机组于2004年投资开建,2006年分别在华能玉环电厂与华电邹县电厂投入正式运营。本来,面对如此丰富的实践经验,今天中国的知识界义不容辞该做出相应的理论贡献,但遗憾的是,中国知识界(或者说中国的媒体人与经济学家)的认识,没能跟上中国经济实践前进的步伐,没能对中国经验里成功的一面进行总结、提炼、升华,然后再以之帮助、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更快更好地发展。六、我个人的具体经验对中国在过去经济高增长时期同步实现完成巨大技术进步这一关键事实,我是如何发现的呢?这需要从2008年说起,那一年我去环保部绿叶杂志担任编辑,恰逢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将要举行。五、速度与质量是统一的,而非割裂、对立的遗憾的是,中国舆论媒体与经济学界未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历史时期的巨大进步,反而轻佻草率地给这一时期的发展扣上了光有速度没有质量、投资拉动粗放低效、缺乏创新等一系列帽子,得出了只有降低增长速度、才能提高经济质量的结论,并影响到了实践。
九五期间,2000年发电量为13556亿度,每年增速为6.33%左右。从1960年到1975年,用了十五年的时间,中国发电量从594亿度增长到了1958亿度,增长了两倍多一点。
在此期间,中国还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百万千瓦空冷火电机组(即发电厂不用水而是用空气冷却,节水成效显著)与六十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中国分别通过与法国、美国合作,掌握了全球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目前中国至少掌握了三种三代核电技术,即纯国产的华龙一号、与法国合作的EPR、与美国合作的CAP1400,其他国家无一能比),并成为开建第四代核电站的唯一一个个国家。中国的火电机组不但在节能方面做到了世界最佳,在降低污染物排放方面也同样如此。再如,如果不是大规模投资上马水电站,中国就将止步于七十万千瓦水轮机技术,而无法在全球率先掌握百万千瓦的水轮机组技术。
2017年,刚刚建成投运、采用最新的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技术的两台中国火电机组,其中的华能山东莱芜电厂7号纯凝式机组供电煤耗为271.02克/度,国电泰州电厂供热机组供电煤耗低至264.95克/度。三、2003-2013年发电量增长是最快的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轮历时十年左右的超高速增长期。今天,中国经济已经因受速度质量对立论的影响而自缚手脚。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1980-2000年发电量的增长情况分析完前三十年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里,中国发电量增长与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整体看,中国的高速发展并非粗放低效,而是既有速度也有质量的。
1965年之后又过了10年,到1975年发电量达到了1958亿度。其中,2015年增幅最低,勉强高过2014年,有的统计甚至认为该年发电量为负增长。
进入21世纪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太阳能、风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在这些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借助电力大跃进,短短几年内就追上了西方,目前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通讯领域的实践也证明速度与质量、投资与创新是合而为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对立、有你无我的。目前,中国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正在全面推行超低排放的目标,接近或达到了天然气发电排放的标准,令这部分火电行业摘下了高污染的帽子。本世纪初,中国决定上马自主标准的3G技术TD-SCDMA,经多年研发投入后,终于在2009年投资商业运营。七十年间,中国的发电量在哪一个时期增长得最快?或者说,中国电力工业与技术在哪一个时期发展得最快最好?世界各国发电量1896-2016变化,5分钟后开始高能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电力曲折发展新中国刚建立的时期(大跃进之前),真称得上是气象一新令人振奋。2019年4月下旬,由上海外三(申能科技)提供技术支持的华润电力曹妃甸电厂二期工程百万千瓦超超临界3号机组投产。
经济总量高增长、投资高增长、技术进步高增长,这三者是一个整体,是同步实现的,不存在经济总量、投资增长快而技术进步缓慢的现象。八十年代,常常闹拉闸限电,无论生产还是居民生活都受影响,九十年代以后逐渐好转,这一点过来人想必都还记得。
这一时期的电力工业的发展,是既有速度也有质量的,是既快又好的。这一时期的伟大工业建设成就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发电量从1950年的46亿度猛增到了1960年的594亿度,十年间增长了近12倍。
自2016年起,中国发电量恢复增长。冲破这一束缚,重新确立速度质量统一观,乃是当务之急。
当时,国内外舆论普遍都认为中国这个排放大国在技术上很落后,能耗效率很低,只有获得了西方的技术援助与资金支持,中国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钢铁等工业也是如此,1977年中国钢产量还不到三千万吨,本来1957年钢产量已达到535万吨,按原计划每五年翻一番,到1977年产量完全有可能接近1亿吨的,可惜都被大跃进打乱了(大跃进将原本赶超英国钢产量的计划由15年压缩为二至三年),这一话题另文详述)。这其间,2003年起增速开始明显加快,2002年发电量为16540亿度,2003年为19105亿度,2013年为54316亿度,是2002年的3.3倍。起点太低,仅有可怜的46亿度,新中国只要稍微建立一些较大规模的发电厂,总发电量就可以实现大幅度增长。
不过,中国人均发电量刚达到5000度,尚不足美国的五分之二,还有大量增长的空间。1960年中国发电量594度,直到1978年发电量达到2565亿度,增长三倍用了18年。
发电量中国70000亿度左右,美国42000亿度左右,中国是美国的1.7倍众所周知,改开以后中国经济迎来了高速增长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40年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
当时,国内外舆论普遍都认为中国这个排放大国在技术上很落后,能耗效率很低,只有获得了西方的技术援助与资金支持,中国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第二,大跃进沉重地打击了包括电力工业在内的整个中国工业。
最早的超超临界百万机组于2004年投资开建,2006年分别在华能玉环电厂与华电邹县电厂投入正式运营。这一观点,我于2013年在《中国的高增长并不粗放低效》等文章中,进行了更系统的阐述。2008年,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两台机组投入运营,当年就创出最低的供电煤耗(指电厂每向电网送出一度电所消耗的标准煤数量)世界纪录,并在此后不断刷新这一纪录,2015年曾创下平均供电煤耗274克/度的记录。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既快又好,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万众一心努力奋斗,农业方面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粮食人均产量由1949年的200公斤增长到1958年的300公斤),工业方面更是高歌猛进,在苏联的帮助下,通过一个五年计划短短几年内就上马了至少二百多个大项目,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2019年4月下旬,由上海外三(申能科技)提供技术支持的华润电力曹妃甸电厂二期工程百万千瓦超超临界3号机组投产。新世纪中国通过大规模的投资,不仅实现了经济高增长,同时也实现了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如前所述。
很快,经济就出人意料地转为加速发展,用电需求随之猛增,增速达两位数以上,这时候电力供应则因前几年压缩投资而出现了缺口,致使2003年与2004年间全国普遍闹起了电荒。那么中国发电量是什么时候实现了高速增长的呢?这主要是进入21世纪之后了。
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投资,那么中国的工程师与工人就失去了在实践中让世界先进技术更上层楼从而独步天下的机会,比如,大规模的火电超超临界百万机组投资上马,让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的工程师与工人得以依靠自己的经验与智慧改进整个机组的结构,获得了全世界最佳的供电煤耗。新世纪只用了13年,从2000年的13556亿度到2013年的54316亿度,而且这是在更高的基数之上。